无人货架会成为未来物联网的底层基础设施吗?
发布日期:2018-07-12 |
分享
加入收藏 责任编辑:货架
无人货架会成为未来物联网的底层基础设施吗?自马云2016年云栖大会提出“新零售”概念后,零售业态发生快速转变,在经过新型便利店、自动售货机几波融资风潮后,资本的风口终于吹到了无人货架,短短3个月时间,被披露获得融资的项目有近30家,累计投资金额近30亿人民币。新零售这阵风是马云带起来的,线上红利枯竭,不管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在尝试往线下融合。在这个大背景下,整个零售业的节奏都变得更快,当资本对零售行业研究的越深,就越发现越碎片化、越下沉的渠道,价值越大。
线下传统零售讲区位、地段、人流等概念,就是因为之前的终端(或者店面点位)覆盖的商圈半径范围比较大,可以依靠人员流动性带来持续店面人员流动性,然后带来流量的,跟电商的逻辑一样。而懒人经济,就是离用户越近,和用户产生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说打通最后一公里,打通最后100米、最后10米,只有用货架这种成本非常低的终端形式,才能获得足够多的量,离用户足够近,这也是为什么资本觉得无人货架有价值的地方。
能否将货架持续的运转下去,很关键的一环就是后端供应链的管理。供应链管理主要分为商品供应链和物流供应链两块。货架本身是非常大和成体系的业态,它并不是一个附属品,围绕货架本身做供应链,形式上就不是传统的便利店配货形式。
千架千面是很多无人货架项目流行的一种说法,但到底如何实现?这需要大量的数据沉淀。在前期缺乏庞大数据基础的情况下,其实大多还是要靠人工来定义和维护,更多要靠精细化的运营。在具体做法上,建议将客户分级。分级包括销量、企业常驻人数、行业,作息时间等多个因素,比如说经常加班类的公司就会是无人货架最优质的客户。其次,给每个用户和商品打上不同品类的标签,这时就要借助算法根据标签来做匹配。比如有的公司属性是男生多,爱加班,都是技术型的,很自然它就会和打有充饥类、方便类标签的SKU做匹配。分级和标签都做好后,用户通过扫码付款,ID信息和购买的品类、金额,就会沉淀到后台大数据系统。在经过一定的数据积累后,标签动态也会随之改变。比如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后,如果货架上的某件商品卖不动,就要根据该项既往的销售数据来做分析,是因为用户不喜欢吃,还是以前喜欢吃,现在吃腻了?根据商品的生命周期数据,可以看出它衰减的高低、销售峰值等,从中得出结论。此后的话,根据这个属性,再把该商品做下架,做上架时就能匹配出合适的SKU。这是大的思路,其实就相当于把两个标签做精准匹配。
货架行业竞争到最后,主要是看坪效和流水,动销、资金周转、毛利空间这些要素都非常重要,就像长跑一样,中后期这些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现在无人货架激战正酣,到中后期能存活的企业可能只有几家,圈子越来越小,几个创始人坐下来,汇总个名单,比如将企业福利情况、办公室环境、员工收入、加班情况等内容整合起来,和求职类公司合作,就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数据。而且,在数据为王的时代,变现的方式还可以衍生很多。不过,这一切设想都建立在两个大前提下:一、点位足够密,用户体量足够大;二、拥有高频、海量、颗粒度极小的精准消费大数据。不管是货架管理、供应链管理、还是品类管理,落到比较小的颗粒度,都需要强大的数据支撑,也就是依靠机器算法来实现数据运营驱动,提高货架的坪效和流水,而非简单依靠人力,成本大且准确率不高。
Copy Rights@ 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