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货架-仓储货架|自动化立体仓库-仓储设备|货架厂-东坚仓储货架

仓储物流
货架制造
仓储物流
仓储物流
物流系统及其构成
 一、物流系统
1.物流系统的概念
  所谓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包装、装卸搬运、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和废弃物回收处理等活动涉及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所构成的有机功能体。物流系统不仅包括物流职能活动,而且涵盖了物流要素及其配置(管理)的有关问题。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物流管理系统也从简单的方式迅速向自动化管理演变,由手工物流系统、机械化物流系统,逐步发展为自动化物流系统、集成化物流系统和智能化物流系统,其主要标志是自动化物流设备,如自动化导引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化存储及提取系统(AS/RS-Automated storage & retrieve system)、空中单轨自动车(SKY-RAV-Rail automated vehicle)、堆垛机(Stacker crane)等,及物流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出现。物流系统的主要目标在于追求时间和空间效益。物流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其目标是获得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指一个物流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对整个社会流通及国民经济效益的影响。微观经济效益是指该系统本身在运行活动时所获得的企业效益。
2.物流系统的特点
  物流系统具有一般系统所共有的特点,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同时还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等大系统所具有的特征。
  (1)物流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
  物流系统是由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设备、工具所组成。它表现为物流劳动者运用运输设备、装卸搬运机械、仓库、港口、车站等设施,作用于物资的一系列生产活动。在这一系列的物流活动中,人是系统的主体。因此,在研究物流系统的各个方面问题时,把人和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考察和分析,而且始终把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放在首位。
  (2)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
  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时间跨度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间物流经常会跨越不同地域,国际物流的地域跨度更大。通常采取储存的方式解决企业生产与生产需求之间的时间矛盾,这样时间跨度往往也很大,大跨度系统带来的主要是管理难度较大,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
  (3)物流系统是一个可分系统
  作为物流系统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多少和层次的阶数,是随着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扩充的。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及资源利用方面的联系;也存在总的目标、总的费用以及总的运行结果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根据物流系统的运行环节,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物资的包装系统;物资的装卸系统;物资的运输系统;物资的储存系统;物资的流通加工系统;物资的回收复用系统;物资的情报系统;物流的管理系统等。这些子系统构成了物流系统。而且物流各子系统,又可分成下一层次的系统。如运输系统中可分为水运系统、空运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公路运输系统、及管道运输系统。物流子系统的组成并非为一成不变的,它是由物流管理目标和管理分工自成体系的。因此,物流子系统不仅具有多层次性,而且具有多目标性。
  物流系统虽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但同时处在国民经济这个比他更大、更复杂的大系统之中,是国民经济系统之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子系统,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对物流系统的分析,既要从宏观方面去研究物流系统运行的全过程,也要从微观方面对物流系统的某一环节(或称之为子系统)加以分析。
  (4)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一般的物流系统联结多个生产企业和用户,随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也经常发生变化。这就是说,社会物资的生产状况,社会物资的需求变化,资源变化,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都随时随地地影响着物流,物流受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广泛制约。物流系统是一个具有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环境能力的动态系统经常变化的社会环境,人们必须对物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经常不断地修改、完善,这就要求物流系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与可改变性。在有较大的社会变化情况下,物流系统要重新进行系统的设计。
  (5)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物流系统运行对象——“物”遍及全部社会物质资源,资源的大量化和多样化带来了物流的复杂化。从物资资源上看,品种成千上万,数量极大;从从事物流活动的人员上看,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庞大队伍;从资金占用上看,占用着大量的流动资金;从物资供应点上看,遍及全国城乡各地。这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组织和合理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大量的物流信息。物流系统要通过这些信息把这些子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把信息收集全、处理好,并使之指导物流活动,亦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物流系统的边界是广阔的,其范围横跨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这一庞大的范围,给物流组织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物流技术的提高,物流系统的边界范围还将不断地向内深化,向外扩张。
  (6)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函数系统
  物流系统的多目标常常表现出“目标背反”。因此我们讲系统要素间有着非常强的“背反”现象,常称之为“交替背反”或“效益背反”现象,在处理时稍有不慎就会出总体恶化的结果。通常,对物流数量,希望最大;对物流时间,希望最短;对服务质量,希望最好;对物流成本,希望最低。显然,要满足上述所有要求是很难办到的。例如,在储存子系统中,站在保证供应、方便生产的角度,人们会提出储存物资的大数量、多品种问题,而站在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的角度,人们则提出减少库存。又如,在适用最快的运输方式为航空运输,但运输成本高,时间效用虽好,但经济效益不一定最佳;而选择水路运输,则情况相反。所有这些相互矛盾的问题,在物流系统中广泛存在。而物流系统又恰恰要求在这些矛盾中运行,要使物流系统在各方面满足人们的要求,显然要建立物流多目标函数,并在多目标中求得物流的最佳效果。
二、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
1.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
  (1)人。人是所有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系统的第一要素,要注意用其所长,调动人的积极性。
  (2)资金。资金是所有企业系统的动力,物流过程也是资金的运动过程。
  (3)物。它包括物流系统的劳动对象,即各种实物以及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如各种仓储设备、工具,各种耗材(燃料、保护材料)等。
  (4)信息。它是指物流系统所需要处理的信息,即物流信息。
2.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连结在一起,变成了物流系统的总功能,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的。主要包括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要素。
3.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
  物流系统的建立要确定物流系统的地位,要协调与其他系统的关系,因此,要关注以下要素:
  (1)法律制度。它决定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国家对其控制、指挥、管理方式以及这个系统的地位、范畴,是物流系统的重要保障。
  (2)行政命令(行政手段)。它是决定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持要素。
  (3)标准化系统。它是保证物流环节协调运行,保证物流系统与其它系统在技术上实现联结的重要支撑条件。
  (4)商业习惯。商业习惯是整个物流系统为了使客户达到满意所提供服务的基本要求,了解商业习惯,将使物流系统始终围绕客户为主进行运营,达到企业的目的。
4.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
  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大量与之配套的设施。
  (1)基础设施。它是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包括物流场站、物流中心、仓库,物流线路,建筑、公路、铁路、港口等等。
  (2)物流装备。它是保证物流系统开动的条件,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等。
  (3)物流工具。它是物流系统运行的物质条件,包括包装工具、维修保养工具、办公设备等。
  (4)信息技术及网络。它是掌握和传递物流信息的手段,根据所需信息水平不同,包括通讯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
  (5)组织及管理。它是物流系统的“软件”,起着连接、调运、运筹、协调、指挥其他各要素以保障物流系统目的的实现之作用。
5.物流系统的流动要素
  从“流”的角度,任何一个具体的物流业务可以分解为五个要素的结合,即流体、载体、流量、流向和流程。流体是指物流中的物,即物质实体;载体是指流体借以流动的设施和设备;流向是指物体从始点向终点的流动方向;流量是指通过载体的流动在一定流向上的数量表现;流程是指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行驶路径和路程的表现。       
6.物流系统的资源要素
  物流系统的资源要素包括运输资源要素、储存资源要素、包装资源要素、装卸资源要素、流通加工资源要素、物流信息处理资源要素等。
每一种资源要素都有不同的档次、不同的配套及附属资源的区分——一个完善的物流系统需要的资源要素十分庞大——物流系统资源主要依靠市场来配置。
7.物流系统的网络要素
  (1)点。物流过程中的商品储存、停留以便进行相关后续作业的场所,如工厂、商店、仓库、配送中心、车站、码头等为网络中的点。
  (2)线。连接物流网络的节点的路线为线,具体形式有铁路线、公路线、水路线、航空线、管道线。
8.在物流系统中所有要素相互依赖、互为条件, 参见下表:
                                                                                                                         物流系统要素配置表
  基本配置 较好的配置 完善的配置
功能要素 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物流信息处理 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物流信息处理 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
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增值服务
网络要素 一对一的运输系统 多对一或者一对多物流网络 多对多的物流系统
流动要素 流体、载体、流量、流向、流程 流体、载体、流量、流向、流程 流体、载体、流量、流向、流程
资源要素 具有满足功能要素、网络要素及流动要素的资源 具有满足功能要素、网络要素及流动要素的资源 具有满足功能要素、网络要素及流动要素的资源
 Copy Rights @ 货架

物流机械设备和物流系统的关系
一、物流机械设备
  物流机械设备,简称物流设备,是指进行各项物流活动所需的机械设备、器具等可供长期使用、并在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有食物形态的物质资料,不包括建筑物、装卸展台等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设备是现代化企业及物流运作的主要工具之一,是合理组织批量生产和机械化流水作业的基础。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物流设备又是组织物流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体现着企业的物流能力大小。
  物流设备是物流系统中的物质基础,伴随着物流的发展与进步,物流设备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物流设备领域中许多新的设备不断涌现,如汽车尾板、登车桥、液压式调节板、高架叉车、自动引导搬运车(AGV)、集装箱等,极大的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了物流成本,在物流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物流的快速发展。
二、物流机械设备与物流系统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物流管理系统也从简单的方式迅速向自动化管理演变,其主要标志是自动物流设备。 
  发展至今,物流系统是典型的现代机械电子相结合的系统。现代物流系统由半自动化、自动化以至具有一定智能的物流设备和计算机物流管理和控制系统组成。任何一种物流设备都必须接受物流系统计算机的管理控制,接受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完成其规定的动作,反馈动作执行的情况或当前所处的状况。智能程度较高的物流设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更好地识别路径和环境,本身带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  
  现代物流设备是在计算机科学和电子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机械学科发展来的机电一体化的设备。从物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来看,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采用是整个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仿真技术的应用使物流系统设计处于更高的水平。物流已经成为并行工程的基础和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组成部分。
  1. 物流机械设备是物流系统的物质技术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物流机械设备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要素,代表了物流现代化程度。                                                                                               
  1. 物流机械设备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资产
  在物流系统中,物流设备的价值所占比例较大。随着物流机械设备的技术含量于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现代物流机械设备既是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工具,也是资金密集型的社会财富,因而,其造价昂贵,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物流系统所需的物流机械设备购置投资相当可观。购置设备之后,为了维持设备正常运转、发挥设备效能,在设备长期使用过程中还需要继续不断的投入大量的资金,比如维修费用,保养费用,更零部件费用等等。
  一旦设备发生故障,就会造成物流系统的瘫痪,造成物流效益的损失。
  1. 物流机械设备涉及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
  通过物流,无以数计的原材料流入企业的制造体系当中,然后在通过千千万万的市场营销渠道,把各种各样的商品配送到亿万用户手中。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从物流功能来看,物料或商品要经过包装、运输、装卸、储存、等作业环节,而且伴随着福建的辅助作业,这些作业的高效完成需要不同的物流机械设备。
  1. 物流机械设备是物流技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物流技术获得快速发展,其发展特点是将各个环节的物流技术进行综合、复合化而形成最优系统技术。如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移动通讯系统(GMS)、地理信息系统(GIDS)、及计算机、网络等多项高新技术结合起来的物流车辆管理技术。
  许多先进的物流技术的应用是通过物流机械设备来实现的。物流机械设备的应用和普及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体物流技术水平。
  然而,物流机械设备不是越先进越好、越多越好,必须根据物流系统目标,即成本最小,最好的服务质量来考虑系统中的物流机械设备的配置。在物流系统规划和设计时,要合理选用物流机械设备、尽量选用标准化器具和设备、充分利用空间、减少人力搬运。
Copy Rights @ 货架

物流车辆的管理
  物流车辆的管理是指对车辆进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对车辆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为运输和配送活动提供性能优良、高效低耗的运输车辆,不断保持和提高物流车辆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物流车辆的管理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车辆的技术管理,即对车辆物质运动形态的管理;二是车辆的经济管理,即对车辆价值运动形态的管理。在此,主要讲述车辆的技术管理。
  从车辆的技术使用角度,其管理的内容主要有:车辆档案管理;建立科学的使用维护制度;合理组织车辆装载和拖挂;注意车辆在不同条件下的正确使用等。
1.车辆在一般条件下的使用
  (1)车辆装载
  ①车辆的额定装载质量,应符合制造厂或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②经过改造的车辆,或因其他原因需要重新标定装载质量时,应经车辆所在地主管部门核定。
  ③车辆换装轮胎时,轮胎负荷能力要符合原厂要求。
  ④车辆装载要均匀,否则使车轴和轮胎超载。
  ⑤车辆载运易散落、飞扬、污秽物品时,应封盖严密。
  (2)汽车拖挂
  汽车拖挂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汽车拖挂总质量应根据不同使用条件,通过试验。
  ②汽车拖带挂车时,只准许拖挂一辆。挂车的装载质量不准超过汽车的装载质量。连接装置必须牢固.防护网和挂车的制动器、标杆、标杆灯、制动灯、转向灯、尾灯必须齐全。
  ③汽车技术状况不良的汽车,不应组织拖挂;
  ④新车或大修车在走合期不应拖挂。
  ⑤汽车空载不得拖带重载挂车。
  ⑥驾驶操作不熟练的驾驶员不得驾驶带挂汽车。
  ⑦应在道路条件良好路线上组织拖挂,路况差的不宜拖挂。
  (3)车辆运输危险货物的使用
  ①在运输危险货物前,了解所运危险品的性质和注意事项,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②在运输时,要匀速行驶,避免急加速、急减速和紧急制动;
  ③运输易燃、易爆物品时,禁止在车上或周围吸烟或用明火,车上不得坐无关人员,在行人稠密的地方或有火源的地方严禁停车;
  ④对油罐车其接地线要触地;
  ⑤在运载有毒物品质,应及时冲刷车辆,但严禁在河流、饮用水源处冲刷车辆。
  (4)车辆在通过危险路段等情况时的使用
  车辆在通过危险的路段、渡口、桥梁和遇有临时开沟、设线、水毁、塌方、冰坎、翻浆等情况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障行车安全。
  (5)汽车燃润料和轮胎的使用
  ①燃润料的规格必须符合汽车制造厂说明书的规定。
  ②燃料的运输和存放要件意防火、防爆,预防损失和变质。
  ③燃润料应保持清洁,柴油必须经过沉淀、过滤后方能使用。
  ④不问种类、牌号的燃润料不得混合使用。
  ⑤按有关规定,做好废润滑油的回收和管理工作。
  ⑥加强轮胎管理,提高轮胎使用维修技术水平。
2.车辆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
  (1)车辆在低温条件下使用时,应采取预热、保温、防冻和防滑等措施。
  (2)车辆在高温条件下使用时,应采取降温、防爆(防爆燃、防爆胎)和防气阻等措施
  (3)在山区或高原条件下使用的车辆,汽车选型时应注意在山区或高原条件下使用的适应性,采用增压个冷柴油机,配气相位与车辆在山区或高原使用条件相适应,行车制动器具有辅助制动功能。对点火系和供油系作适当调整,加强制动系和操纵系的维护,安全驾驶。
3.车辆驾驶操作基本要求和日常维护
  (1)车辆驾驶操作基本要求
  行车前,做到预热起动、低速升温、低挡起步。行驶中,注意保持发动机温度、及时换挡、行驶平稳、安全滑行、合理节油。在拖带挂车时,加强主、挂车之间连接机构的检查,避免冲击。
  (2)车辆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对车辆外观、发动机外表进行清洁,保持车容整洁。
  ②对车辆各部润滑油(脂)、燃油、冷却液、制动液、各种工作介质、轮胎气压进行检视补给。
  ③对汽车制动、转向、传动、悬架、灯光、信号等安全部位和装置以及发动机的运转状况进行检视、校紧,确保行车安全。
4.车辆技术档案管理
  车辆技术档案是记录车辆使用、维修、检测、事故、变更等情况的重要技术资料,是道路运输业户了解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道同时也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运输车辆实施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
  车辆技术档案是车辆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车辆基本情况和技术性能记录。主要记载车辆名称、厂牌、型号、出厂日期、接收日期等基本情况,车辆技术性能参数,车辆装备,总成改装和变动情况等。依靠此类记录,可有效地指导车辆的使用、维护与修理等工作。
  (2)车辆运行记录。主要记载车辆运行过程中燃料消耗、轮胎使用、技术故障、行驶里程、完成的运输周转量等。依靠此类记录,可用于考核车辆的使用寿命与运行效率。
  (3)车辆检测维修记录。主要记载每次车辆检测的内容、结果、原因及解决对策,车辆每次维修的间隔里程、维修级别、占用行车日数及维修竣工后的技术状况等。依靠此类记录,可指导我们分析车辆故障规律,及早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开展车辆维护与修理工作。
  (4)车辆肇事记录。主要记载每次车辆肇事的经过、原因、损坏情况、损失情况及处理结果等内容,以便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车辆技术档案工作必须要有专人管理,各项记录必须真实可靠、连续有序、详细完整,否则车辆技术档案将失去意义。
5.车辆技术鉴定与技术等级
  (1)车辆技术鉴定。车辆技术鉴定一般应按省、直辖市、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局)制定的“车辆技术状况等级鉴定规定”进行鉴定。企业应成立以技术部门为主的鉴定小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年度车辆鉴定,分析一年中车辆技术状况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做出年度鉴定报告,鉴定结果应记入车辆技术档案,作为编制下年度车辆维修计划的依据。
  (2)汽车技术等级评定。运输业所有车辆分为四级:一级,完好车;二级,基本完好车;三级,需修车;四级,停驶车。
  行驶的汽车按性能和使用年限分为:一级车、二级车和三级车。
  一级车:使用年限在七年以内;关键项分级的项目达到一级,关键项不分级的项目为合格;项次合格率大于等于90%;在运行中无任何保留条件。
  二级车:使用年限超过七年;关键项分级的项目达到二级以上,关键项不分级的项目为合格;项次合格率大于等于80%;在运行中无任何保留条件;
  三级车:凡达不到二级车技术等级标准的汽车均为三级车。
6.汽车技术经济定额评价指标
  汽车技术经济定额指标是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分析经济效益和考核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汽车技术经济定额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
  (1)行车燃料消耗定额
  汽车百公里或完成百吨公里周转量所消耗燃料的限额。根据国标依据车型、使用条件、载质(客)量和燃料种类分别制定。
  (2)轮胎行驶里程定额
  新轮胎开始使用,经翻新到报废总行驶里程的限额。
  (3)车辆维护和小修费用定额
  车辆每行驶一定里程,维护和小修耗用的工时和物料费用的限额。
  (4)车辆大修间隔里程定额
  新车到大修,或大修到大修之间所行驶里程的限额。
  (5)发动机大修间隔里程定额
  新发动机到大修,或大修到大修之间所使用的里程的限额。
  (6)车辆大修费用定额
  车辆大修费用定额是指车辆大修所耗工时和物料费用的限额。
  (7)完好率
  指报告期内完好车日在总车日中所占比重。
  车辆完好率表明在报告期内,技术状况良好可随时出车进行运输工作的车辆的情况,是反映车辆的技术状况、车辆管理、运用和修理、保养工作质量的指标。
  (8)车辆平均技术等级
  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就是对长期运行的车辆在一定时期的技术状况按统一的评定指标加以评估和划分。
  车辆平均等级时指所有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平均等级。
  (9)车辆二级维护实施率
  二级维护实施率=已完成的二级维护车辆数/(计划完成的二级维护车辆数-计划变更的二级维护车辆数)×100%
  (10)维护返工率
  车辆维护出厂后,返工量次占维护竣工总量次的百分比。
  车辆维护返工率=维护返工辆次/维护竣工总辆次×100%
  (11)车辆新度系数
  车辆新度系数是综合评价运输单位车辆新旧程度的指标。
  车辆新度系数=(年末单位全部运输车辆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费)/年末单位全部运输车辆固定资产原值
  (12)小修频率
  小修频率是指每千公里发生小修的次数(不包括各级维护作业中的小修)。
  (13)轮胎翻新率
  在统计期内经过翻新的报废轮胎占全部报废轮胎的百分比。
7.车辆的检测、维护与修理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汽车的技术状况逐渐变差,出现动力性下降,经济性下降,排放污染物增加,使用可靠性降低,故障率上升等现象,严重时汽车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对车辆进行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是保证车辆运行技术状况良好的重要手段。
  (1)车辆的检测诊断。车辆的检测诊断是利用现代化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汽车不解体的情况下,对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噪声和污染排放进行全面检查,以发现故障,并诊断出故障的原因和隐患部位。
  (2)车辆维护。车辆维护(或保养)是为了减少零部件磨损和防止车辆早期损伤,保证车辆技术状况的良好,延长车辆使用寿命而采取的技术组织措施,其目的是为了维持车辆原有的运行能力。
  车辆维护是根据维护作业范围和内容来确定的,可分为日常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车辆维护的目的是保持车容整洁,及时发现和消除故障、隐患,防止车辆早期损坏。车辆维护的时间间隔一般以行驶里程确定为好。
  一级维护指除日常维护作业外,以清洁、润滑、紧固为作业中心内容,并检查制动、操纵等安全部件,由维修企业负责执行的车辆维护作业。
  二级维护指除完成一级维护作业外,以检查、调整转向节、转向摇臂和悬架等经一定时间使用容易磨损或变形的安全部件为主,并拆检轮胎,进行轮胎换位,检查调整发动机工况和排气污染控制装置等,由维修企业负责执行的车辆维护作业。
  二级维护要求在维护前进行不解体检测诊断以确定附加作业项目;尤其强调对安全部件检查(或拆检)、调整;检查调整发动机工况和排气污染控制装置的要求。
必须严格按要求到维修企业进行,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专业汽车维护技工来完成。
  (3)车辆修理。车辆修理是为了消除车辆故障,恢复车辆某个总成或个别零件的技术性能,延长车辆使用寿命所采取的技术组织措施,其目的是恢复车辆已经丧失了的运行能力,以便能  继续安全、可靠、低耗地完成运输生产任务。
  车辆修理按作业范围分为车辆大修、总成大修、车辆小修和零件修理。
  车辆大修是新车或经过大修的车辆在行驶一定里程(或时间)后,经过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用修理或更换车辆任何零部件的方法,恢复车辆的完好技术状况,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复车辆寿命的恢复件修理。
  总成大修是车辆的总成经过一定使用里程(或时间)后,用修理或更换总成任何零部件(包括基础件)的方法,恢复其完好技术状况和寿命的恢复性修理。
  车辆小修是用修理或更换个别零件的方法,保证恢复车辆工作能力的运行性修理除车辆在运行过程或维护作业道程中发生或发现的故障或隐患。
  零件修理是对因磨损、变形、损伤等而不能继续使用的零件进行修理。
8.车辆的更新与报废
  (1)车辆更新。以新车辆或高效率、低消耗、性能先进的车辆更换在用车辆,称为车辆更新。
  车辆更新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义:
  ①同类型新车辆替换在用车辆;
  ②高效率、低消耗、性能先进的汽车或大吨位车辆替换性能差或小吨位车辆;
  ③在用车辆尚未达到报废程度,但性能较差而被替换:
  ④在用车辆已达报废条件而被替换;
  由此可见,凡属上述四个方面的车辆替换都属车辆更新范围。
  (2)车辆报废。车辆经长期使用,车型老旧,性能低劣,物料超耗严重,维修费用过高,继续使用不经济、不安全的应予报废。具体按《汽车报废标准》的规定执行。
Copy Rights @ 货架

船舶货运的常识
1.船舶的载重性能

船舶作为运载货物的工具,其装载货物重量大小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船舶载重性能,通常用船舶水量、载重量和载重线标志等方法表示。

(1)排水量(displacement,D)。排水量是指船体在水中的部分所排开水的重量(单位:t)。按照船舶装载状态的不同,排水量可分为:

空船排水量(Light displacement,D1)。指船舶装备齐全但无载重时的排水量。空船排水量等于空船重量。按规定应包括船体、机器及设备、机器中的燃料及润料等重量的总和。新船的空船重量是一个定值,可在船舶资料中查得。

满载排水量(Full load displacement,DF)。指船舶的吃水达到规定的满载水线(通常指夏季载重线)时的水量。满载排水量等于船舶满载时的总重量,应包括空船重量、货物、燃润料、淡水、压载水、船员及行李、粮食和供应品、船用备品等各类载荷重量的总和。

装载排水量(Loaded displacement,DL)。指船舶时载一定货物的排水量。其大小可根据船舶的装载状态确定。

(2)载重量。在船舶运输生产中更为重要的是船舶的载重能力,即船舶的载重量。载重量分为总载重量和净载重量。

①总载重量(Dead weight,DW)。是指船舶在某一吃水情况下所能装载的货物、燃润料、淡水、供应品及其他物品的总重量,该值等于装载排水量与空船排水量之差。即

DW=DL-D1

总载重量是随排水量(或吃水)的变化而不同。总载重量(DW)一般指吃水达到夏季载重线时的载重量,也称为船舶最大载重量、满载载重量度,它等于夏季满载排水量与空船排水量之差。

②净载重量(Net dead weight, NDW)。净载重量是船舶具体航次所能装载货物的最大重量,等于载重量减去该航次总储备量(包括航次所需的燃料、淡水、供应品、船员、行李等重量)及船舶常数,即

NDW=DW-ΣG-C

式中:ΣG——航次总储备量(t):

C——船舶常数(t)。

船舶常数是指船舶经过一段时间营运后的空船排水量与新船出厂时的空船排水量之差。

(2)载重线标志。载重线标志是勘绘在船中部两侧船壳板上作为在不同条件下的船舶的载重量限制,保证船舶在不同条件下航行的安全,如图所示。

载重线标志.jpg

图:船舶载重线标志

载重线标志包括一个圆环和与圆环相交的一条水平线,该水平线上缘通过圆环的中心,而圆环中心正处于船中处。在它正上方有一长水平线叫做甲板线,该甲板线上缘正通过干舷甲板的上表面,圆环中心至甲板本上缘的垂直距离为夏季干舷。在圆环两侧加绘的字母“C”和“S”表示勘定干舷的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船级社”。圆环向船首方向还绘有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载重水线,它们是:

①夏季载重线“X”(summer load-line,S)。该水线与圆盘中心线处于同一高度。

②冬季载重线“D”(winter load-line,W)。

③北大西洋冬季载重线“BDD”(Winter North Atlantic loadline,WNA)。船长大于100m的船舶可不绘此线。

④热带载重线“R”(tropical loadline,T)。

⑤夏季淡水载重线“Q”(summer fresh water loadline,F)

⑥热带淡水载重线“RQ”(tropcal fresh water loadline,TF)。

载重线规定了船舶在不同区域和季节的干舷大小,船舶应严格遵守载重线海图中载重线的海区、季节规定。

我国沿海的季节期只有热带和夏季之分,故沿海航行船舶不需要勘绘冬季载重线,并且圆环下半圆实心半圆。

对于甲板上运木材的船舶,干舷可以小些,因此在圆环船尾方向另绘有木材载重线,并在各载重线前面加一个如“M”字,如“MX”“MD”等等。
2.船舶的容积性能

船舶所具有的容纳各类货载体积的性能就是船舶的容性能,通常由船舶的货舱容积、登记吨位和舱容系数来反映。

(1)货舱容积(capacity of cargo hold)。船舶的货舱容积是指船舶货舱内实际能够装货物的空间,一般分为散装容积与包装容积两种。

散装容积(grain capacity)。是指货舱内实际能够装载散装货物的空间。它是由两舷外板内侧、两横隔舱壁和舱底板所包围的理论容积,扣除肋骨、横梁、支柱等所占容积计算出来的。

包装容积(bale capacity)。是指舱内实际能够装载包装或成件货物的空间。它是由两舷肋骨护板内侧、两横隔舱壁、舱底板和横梁下端所包围的理论容积,扣除空间内的支柱等所占容积计算出来的,一般要是比散装容积小5%-10%。

(2)登记吨位(registered tonnage)。船舶的登记吨位,是指船舶为登记注册的需要,按照有关的丈量公约或规范所规定的丈量办法和计算公式确定的船舶容积吨位,一个“吨位”等于2.83m3的丈量容积,又称1个容积吨。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总吨位、净吨位和运河吨位。

总吨位(gross tonnage,GT)。是指船舶所有围蔽处所的总容积,按丈量公约或规范规定的测算公式求出的船舶容积吨位。它是统计船舶吨位,表示船舶大小,区别船舶等级,计算船舶建造、买卖、租船费用,以及处理海事赔偿的依。

净吨位(net tonnage, NT)。是指船舶各载货处所的总容积,按丈量公约或规范规定的测算公式求出的船舶容积吨位。它是计算船舶各种港口使费,如引航费、灯塔费、停泊费等各项费用的依据。

运河吨位(canal tonnage)。是指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等运河管理当局按各自制订的丈量办法计算出来的船舶容积吨位。它是船舶通过这些运河时需交付运河费的计算依据。

(3)舱容系数(coefficient of load)。舱容系数是指货舱总容积和船舶净载重量的比值,即第一吨净载重量所拥有的货舱容积。

舱容系数(μ)=

舱容系数可表示船舶适宜装载重货还是轻货。船舶资料中所列的舱系数是指船舶在夏季满载水线下为保持最大续航能力而装足燃油、淡水、供应品等重量的这一条件下的数值。

3.船舶装载能力

船舶的载货能力是指船舶在具体航次中所能承运的货物数量的最大限额以及承运特殊货物或忌装货物的可能条件和数量限额。船舶载货能力包括载重能力、容量能力和其它载货能力三个方面。载重能力是指船舶在具体航次中所能承运货物重量的最大限额,用净载重量表示。容量能力是指船舶所能容纳货物体积的最大限额。其它载货能力对杂货船是指对性质互抵的货物的隔离能力以及对重大件、冷藏货、散装液体货、集装箱等特殊货物的承运能力。

提高船舶装载能力的基本途径: 

(1)提高船舶的载重能力

①根据航线上的限制水深或航次所应使用的载重线正确确定总载重量DW;

②确定合理的燃料、淡水补给方案尽可能减少航次储备量ΣG;

③清除船上垃圾、废料和污物,减小船舶常数C。

④确定船舶的净载重量NDW,NDW=DW-ΣG-C。

(2)轻重货物合理搭配

当货源充足时,船舶能否达到满舱满载,取决于货物的组成,即取决于船舶舱容系数ω与所运货物的加权平均积载因数SF之间的关系。货物积载因数简称SF,是指货物所具有的平均量尺体积与货物的重量之比,单位为(m3/t),量尺体积是指货物的最大外形尺寸之长、宽、高的乘积。

积载因数小于舱容系数,称为重货,反之为轻货。

在为船舶分配货载时,应注意轻、重货的合理搭配,尽量做到满舱满载。

(3)合理确定货位及提高堆装质量,减少亏舱

除了货种轻重搭配外,实际工作中还要根据货物特点合理选择舱位。如将笨重大件货尽量装在体积较大、形状规则的舱室,并配备一些小件货填空位;狭窄的舱位应堆装体积小的货或软包货,不在二层舱柜等高度不大的舱位堆积包装尺寸很大的货件,避免增加操作难度以致上边出现剩余空位无法装货而浪费舱容。装货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舱容的利用程度,因此,要使装卸工人与船方密切配合,按照积载图的要求使货物在舱内紧密堆装,尽量减少亏舱损失。

(4)利用特殊舱室和舱面甲板装载货物

当舱容紧张,而载重能力又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可考虑利用特殊舱室和舱面甲板装载货物。如当深舱和冷藏舱没有得到利用时,可考虑把一些小包装、重量轻、易于搬运的货物装在这些舱室里。另外,当有可供在甲板上积载的货物,如重大件、坚固包装的桶装货,在征得货物托运人同意的条件下,应尽量利用舱面甲板装载。这些措施也是充分利用船舶装载能力不可忽视的有效办法。
Copy Rights @ 货架


集装箱的规格与尺寸

根据国际集装箱规范标准,目前全球海上、铁路运输的集装箱的规格共有300多种,而在国内外航运上是用的主要为20英尺和40英尺两种。

为了有效地开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必须强化集装箱标准化,应进步做好集装箱标准化工作。集装箱标准按使用范围分,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公司标准四种。

集装箱标准化历经了一个发展过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04技术委员会自1961年成立以来,对集装箱国际标准作过多次补充、增减和修改,现行的国际标准为第1系列共13种,其宽度均为2438mm,长度有四种,分别是12192mm、9125mm、6058mm、2991mm,高度有四种,分别是2896mm、2591mm、2438mm、<2438mm)。

其中1A型为40ft(12192mm);1B型为30ft(9125mm);1C型为20ft(6058mm);1D型为10ft(2991mm);间距I为3min(76mm)。

通常所说的标准箱(TEU)是指长为20ft的集装箱(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而40ft集装箱=2个标准箱;30ft集装箱=1.5个标准箱;10ft集装箱=0.5个标准箱。

国际集装箱的单箱总质量趋于增加。1976年ISO/TC104第9次会议上,有人提出将20英尺(1英尺=0.3048米)单箱总质量从20.32t增加到24t的提案,虽然该提案未被通过,但单箱总质量问题开始受到国际集装箱运输界的高度关注。1988年ISO/TC104终于通过20英尺单箱总质量24t的规定。

常用集装箱箱型尺寸对照表

尺寸 箱型 对应类型 95码
20英尺 干货箱 GP 22G1
干货高箱 GH(HC,HQ) 25G1
挂衣箱 HT 22V1
开顶箱 OT 22U1
冷冻箱 RF 22R1
冷高箱 RH 25R1
油罐箱 TK 22T1
框架箱 FR 22P1
40英尺 干货箱 GP 42G1
干货高箱 GH(HC,HQ) 45G1
挂衣箱 HT 42V1
开顶箱 OT 42U1
冷冻箱 RF 42R1
冷高箱 RH 45R1
油罐箱 TK 42T1
框架箱 FR 42P1
45英尺 干货箱 GP L2G`
干货高箱 GH(HC,HQ) L5G1
挂衣箱 HT L2V1
开顶箱 OT L2U1
冷冻箱 RF L2R1
冷高箱 RH L5R1
油罐箱 TK L2T1
框架箱 FR L2P1
Copy Rights @ 货架
货架微博
分享:
微信
货架微信
货架、托盘、自动化立体仓库--南京德速普科技有限公司-- Xn--6TV764F ALL RIGHTS RESERVED
Xn--6TV764F

货架

仓储货架

立体仓库

仓储设备

货架厂

QQ货架定制客服

回到顶部